欢迎访问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平台建设 >> 正文

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工作总结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1-09 15:12:45   点击:[]


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2014-2016年工作总结

   

一、基地概况

湖南省中医药文化基地(简称基地)于2010年9月成立,设立了负责人、首席专家、联系人与基地秘书以及三个研究方向的团队。基地制定了《基地管理条例》、《基地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覆盖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研究人员聘任及考评、对外学术交流、经费管理等。学校在经费、人才、职称、设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提供配套支持。

基地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1)湖湘中医古籍整理与湖湘中医各家学说;(2)湖湘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3)湖湘中医伦理思想。

2014年以来,基地在诸多方面上了新台阶,取得新成绩,主要包括:(1)课题立项:基地共承担各类课题6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22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项目12项),厅级项目7项,地方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7项,高级别培育项目9项,开放式招标项目15项;(2)研究成果:共出版著作91部,发表论文109篇,其中CSSCI(SCI、SSCI论文26篇;(3)团队建设:首席专家在国内学术知名度不断提高,“中医文化学”博士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3名,引进医学伦理学专业博士1人,新增副教授3名,出国进修或访学3人。

二、基地成员

   1、基地负责人和首席专家概况

基地负责人:肖小芹,男,1963年5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中西医结合、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重点课题多项,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副主编、参编教材5部,出版专著一部,参编专著三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三等奖各一项。

首席专家:何清湖,男,1965年11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中医文化学、中医亚健康学。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和科普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养生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省级重点课题、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大课题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华医书集成》、《中医外科学》、《湖湘中医文化》等学术专著、教材100余部。获湖南省教育科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基地主要成员

易法银,男,1955年10月出生,硕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中医医史文献、中医文化。主持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1项和其他省级、厅级项目5项,出版著作、教材10部,发表论文30余篇。代表作有《中医各家学说》、《历代名医医案选析》、《中医瘀血诊疗大全》、《中医临床医学流派》、《20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概要》等。

毛新志,男,1974年6月出生,哲学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命科学技术前沿的伦理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招标项目的子项目“基因治疗的生命伦理及其法律问题研究”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重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3部。

陈小平,女,1974年5月出生,医学(中医文化学方向)博士,教授,主要研究中医文化。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主持包括省社科基金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7项,在《学术论坛》、《理论月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和教材多部。代表性成果: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副主编、参编著作《解读中医》、《湖湘中医文化》等。

葛晓舒,女,1974年出生,医学(医史文献学方向)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文献研究、湖湘医学等。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常务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媒体工作者养生字典》、《熟记百句中医名言》、《中医百名医家思想研究——危亦林》、《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外科卷》等。

李红文,男,1982年出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耶鲁大学、维也纳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主要研究医学伦理学。主持省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2项;先后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ioethics, Handbook of Global Bioethics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英文论文4篇,2016年出版专著《卫生保健的分配正义研究》。

刘蔚,女,1977年12月出生,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医学伦理教育。主持省社科基金等省厅级课题6项,发表CSSCI等学术论文20余篇,副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等4本,与人合著一本。主持2012年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专项课题基金项目:从马王堆简牍《十问》探析中医生命观的流变研究,优秀结题;2013年主持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马王堆医书的生命观及现世价值研究》。

张艳婉,女,1980年4月出生,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史、医学伦理学、中医文化。先后主持6项科研项目,其中201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儒家身心观的伦理之思”(16FZX028);2015年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儒家身心观映照下的中医身体研究”(15YBA306);在《伦理学研究》、《湖南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严暄暄,女,1982年5月出生,英国伦敦大学医学人类学硕士,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中医文化学方向)博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讲师,主要研究中医文化。主持5项科研项目,其中省级以上3项,包括2013年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英国地区的人类学考察和传播学分析》;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2部。

陈洪,女,1986年9月生,华中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中医心理学。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省中医药文化基地课题2项,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0篇,其中中文核心、科技核心3篇,在《中国中医药报》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普文章13篇;副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1部;获省哲学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省思政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

孙相如,男,1988年2月出生,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中医文化学方向)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湖湘中医药文化。主持省研究生创新课题两项(已结题),发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一部,参编8部。坚持中医药文化的科普宣传工作,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

三、基地特色和方向

本基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立足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开发,以湖湘中医药文化研究为特色,以湖湘中医古籍整理与湖湘中医各家学说、湖湘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湖湘中医伦理思想为三大主攻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湖湘中医古籍整理、中医各家学说与医案整理、马王堆养生文化、湖南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及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医文化科普、湖湘中医文化智库建设、湖湘中医伦理等。本基地不断坚持和发扬湖湘中医特色和优势,力图发掘出湖湘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开设了《湖湘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传播学》等课程,将中医文化研究成果全面融入到学校教学中,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一道亮丽名片,实现了中医与文化、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域化的有机融合,并为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湖南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基地成果

(一)湖湘中医古籍整理和湖湘各家学说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专项课题2项(《湖湘当代名医医案精华》和《湖南省民间中医药单方验方收集整理项目》),在此研究基础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40余部,构建了湖湘中医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湖湘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医药跨文化传通——英国地区的人类学考察与传播学分析》)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40余部,这些都奠定了湖湘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方面的良好基础。

(三)湖湘中医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以中医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为突破,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3项(重点项目《生命科学技术前沿的伦理问题研究》、重大招标项目的子项目《基因治疗的生命伦理及其法律问题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儒家身心观的伦理之思》)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著作3部,拓展和丰富了湖湘中医文化的研究。

基地的一些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何清湖教授作为湖南省中医养生保健宣讲团副团长,多次赴全国各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讲;积极参政议政,先后提交“新医改背景下的湖南老年人就医难问题研究”、“关于加紧湖湘中医文化研究”等报告,被湖南省政协、湖南省政府采纳并给予高度评价;基地通过成立孙光荣国医大师工作室、开展湖湘中医药文化大讲堂、撰写乡镇中医科普大纲等举措,提升公民中医素养,助力健康中国。

五、主要经验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经费与政策等方面对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保障。学校领导抓住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高度重视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研究如何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学、专业、科研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基地负责人肖小芹教授每学期组织召开2次专题研讨会来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首席专家何清湖教授每学期莅临基地进行2-3次的现场指导。学校每年(2014-2016年)给予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从经费上给予保障。同时,学校在人才引进、团队组建、课题立项等方面对基地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例如,2014年10月引进北大的李红文博士)。

(二)基地围绕三个研究方向,狠抓研究成果上层次。基地在上一建设周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方向不够明确,研究团队比较松散,高级别的项目缺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零)。针对这些问题,基地领导与研究人员从2014年3月开始反复讨论与研究,5月最终确立了以湖湘中医药文化为研究特色,以湖湘中医古籍整理和湖湘各家学说、湖湘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湖湘中医伦理为研究方向,并确立了三个方向的负责人及其研究成员。基地通过设立开放性课题,人文社科学院通过设立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高级别的培育项目、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和狠抓三个研究团队等措施,提升基地研究成果的层次。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2014-2016年,基地成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公开发表CSSCI(SCI、SSCI论文26篇。

(三)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良好时机,以中医药文化科普为重要抓手,让中医药文化服务大众、惠及百姓。基地成员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药文化的科普文章近40篇,出版中医药文化科普著作《<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并在全国各地进行中医的科普宣讲,这些举措不仅为我国公众提供了重要的科普材料,让“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也为营造“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积极拓展平台,努力服务社会。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发掘、协作、研究基层特色传统的医药技术,并协助地方医药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为社会服务提供桥梁和搭建平台。这不仅丰富了基地的研究素材、内容源泉,拓展了基地的学习与研究渠道。同时,为社会基层、地方建设贡献了学术力量,为民间具有特色文化的技术人员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和渠道。基地始终重视成果要面向社会、扎根群众,脚踏实地的为大众服务,促使基地的研究成果更具有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

(五)将基地研究成果转化为大学的特色与亮点。湖湘中医药文化研究已鲜明地转化为我校的教学特色、专业特色、科研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是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我校在中医学、中药学的两个专业论证和2016年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中,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学校的特色写进专业论证报告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报告当中,这也得到评估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六、存在问题

(一)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研究队伍、研究机构、研究平台等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研究团队需要进一步优化,按照科研攻关、科普宣传、教学转化等方面夯实科研团队;二是多学科主攻方向需要进一步聚焦,切实彰显学科交叉的创新性优势,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的反哺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化;三是研究层次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需要进一步加强,转化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拓展。

(二)改进措施:

第一,进一步加强基地的资源整合,促进成果转化。基地将以湖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建设目标,加快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将中医药文化“请进来”与“推出去”进行有机结合,促进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整合、创新与传播,促进中医药文化成果在教育教学、中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转化。

第二,进一步提升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加速学科交叉创新,强化多维整体推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提高科研成果显示度,增强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进一步创新基地的体制与机制。进一步理顺基地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问题,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实现“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七、下一步打算(2017-2019年的发展规划)

(一)进一步落实三个研究方向,带好三个研究团队,聚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层次与显示度。以湖湘中医古籍整理与湖湘中医各家学说、湖湘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湖湘中医伦理思想为研究重点,以三个研究团队为抓手,组建三个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科研团队,聚焦健康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计划出版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丛书一套(大约10本)、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大约30余篇(SCI 、SSCI、CSSCI、CSCD等)和立项15项左右的高水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真正提高研究成果的层次与显示度。

(二)进一步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基地将进一步整合与优化校内外资源,加强与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整合,加强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产品的研发,合力打造1-2个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产品进入市场。同时,促进中医药文化成果在教育教学、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其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转化,提升中医药文化成果的转化率。

(三)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基地争取引进高水平的博士或者副教授以上的教学科研人员4-5名,进一步充实基地的研究队伍。

(四)进一步落实基地建设与发展的经费保障。在落实学校每年给予20万元经费资助的同时,学院每年力争从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争取科研经费20-30万元,充实基地的经费保障。

(五)进一步促进基地建设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一是研究队伍坚持专职和兼职的有机结合,包括聘请校外的知名专家来基地做兼职教授;二是争取设立2-3个专职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科研编制;三是对署名基地的高水平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四是在条件成熟时,以基地为依托,成立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附件一:

  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情况一览表  

基地名称

挂靠单位

基地负责人

首席专家

成立时间

成员数量

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

湖南中医药大学

肖小芹

何清湖

2010年9月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