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的发生、发展、内涵、结构、特点、本质等规律的医学人文学科,是隶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中医文化学是在中医学、文化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学科发展与研究实践逐渐积累演化形成的新兴学科,具备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与范式。它既是整个中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研究的有机构成成分。
中医文化学目前仍处于学科初步形成的阶段,离成熟学科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加强学科内涵研究、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加强中医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专门人才,是中医文化学走向成熟的重要路径。
我校中医文化学学科点成立于2010年,依托于(校属)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后简称基地),教学、科研团队师资雄厚,积淀颇丰。中医文化学学位点将结合基地的研究重点,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大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优化力度,促进各研究方向的协调发展;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拓展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视野;加强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为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提供稳定的依托;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经费投入,为学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研究方向如下: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 |
1 |
湖湘中医文化 |
湖湘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 湖湘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内容研究(含学术流派研究); 湖湘中医伦理学研究; 马王堆医学文化研究。 |
2 |
中医文化科普与传播 |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中医文化软实力研究; 中医药文化融入世界大文化途径与方法研究; 中医文化智库研究; 中医文化传播研究(含跨文化传播); 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 |
3 |
中医人类学 |
中医人类学学科元研究; 中医人类学田野研究(实证研究)。 |
二、培养目标
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中医文化学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具有创新研究能力,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的高层次研究型中医文化学人才。
(一)掌握中医文化学研究方法及研究技能,具备从事中医文化学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能力。必须熟悉本专业主要理论和前沿问题,了解与自己学位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能独立从事本专业创新性科研设计,熟练地使用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研究手段。系统掌握中医文化的发展脉络、传承与创新领域动态,并结合当今时代需要进行创造性思考。
(二)熟悉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经典。
(三)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及写作能力。
(四)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公认的价值取向。
(五)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培养、思政教育、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导师组由导师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授或副教授(或相当职称)3-5人组成,根据培养方案,结合研究生个人实际情况、科室培养条件及科研任务,制定研究生培养总体计划,对研究生进行分工指导。
导师组职责包括: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总体计划并督促实施;审查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并根据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需要组织学位专业课的开设;指导科学研究工作;安排学位论文预答辩并决定是否同意提交答辩申请。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低学习年限不少于4年;原则上不允许提前毕业;因故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学习年限全日制最多不超过6年、非全日制不超过7年(延长学习年限的必须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分类
包括公共必修课、学位必修课、学位选修课、学位专业课。必修课成绩≥70分为合格可计学分,选修课≥60分为合格可计学分。成绩未合格者,不予补考,必须重修。
(二)学分要求
完成22课程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公共选修课2学分,学位必修课2学分,学位专业课8学分。另外文献阅读与综述4学分,学术交流活动4学分。
(三)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10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学分
英文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4学分
国际交流英语 2学分
日语或英语(二外) 2学分
注: 日语考生由导师组安排在国内其他大学学习《英文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国际交流英语》的同类课程,成绩合格可承认学分。
2.公共选修课程 2学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学分
中医哲学基础 2学分
3.学位必修课程 2学分
中医文化学概论 2学分
4.学位专业课程 8学分
①专业方向课 4学分
由导师组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需要,开设1-2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最低总学时数不少于32学时。
②专业基础课 4学分
由导师组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需要,开设1-2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最低总学时数不少于32学时。
5.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若干门中医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但不计入规定的总学分。
(四)文献阅读与综述 4学分
1.文献阅读 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阅读本专业中外文献,其中精读中文核心文献不少于15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60篇;在第二学期末需提交阅读文献目录并提交阅读心得,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或在读书会公开宣讲并提交课件;中外文献精读应在申请开题之前完成。
2.文献综述 2学分
文献综述需公开报告,在第三学期开题论证会时统一评分,文献综述如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接收并发表,可不做公开报告。
(五)学术交流活动要求 4学分
应积极参加校内外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类学术活动,根据《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登记表》进行学分登记。至少要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一次公开学术报告。学术交流活动学分未修满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六)跨专业学习要求
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若干门中医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但不计入规定的总学分。
六、实践环节要求
(一)科学研究实践
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掌握本专业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科研思路、科研技术与方法,收集和分析专业资料,掌握获取最新学术信息的途径,具有独立申报课题并开展研究的能力,署名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至少1项。
(二)教学实践
必须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在导师指导下承担32学时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可以是本科课程或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并在校内公开举行学术讲座至少1次。
七、中期考核
(一)考核时间
中期考核在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末完成。
(二)考核小组
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授或相当职称5-7人组成。
(三)考核内容
1.思想品德及日常表现(10%):考核研究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学习态度、组织纪律、集体观念、身心状况等。
2.学习成绩(20%):
(1)考核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位必修课、学位专业课平均成绩以及是否修满学分。
(2)理论基本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文化学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总分100分,采取闭卷考试形式;二是中医文化学阅读报告,总分100分,采取口头报告的形式。
3.科研能力(40%):熟悉本专业主要理论和技术,了解与自己学位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能独立从事创新性科研设计,熟练地利用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研究手段从事有关研究。重点考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情况、科研成果(如论文、专利、著作、教材等)、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的情况等,要求研究生对学位论文开题研究与进展情况进行详细报告。
4.专业实践能力(20%):考核研究生对本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查其对本专业、本人研究方向的理论知识、科技前沿动态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由学院组织理论知识考试、实践操作考核以及课程试教并进行评价。
(1)教学实践:本专业博士研究生须参加所在系的新授课老师预讲会,以熟悉授课要求及授课方法。在读期间担任32个学时相关课程助教任务,并能胜任本专业助教、助研、助管或带教实习工作。
(2)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情况:考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并计算出已获得的学分,累计学分≥1.2为合格。
5.综合素质(10%):根据研究生参加课外作品竞赛、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以及获奖情况进行评分。具体指标按照《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
(四)考核结果
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考核合格及以上者继续下一阶段培养。考核不合格,允许其继续学习者,延期至下一年度进行中期考核;不允许其继续学习者,根据《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给予退学处理。
八、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生在导师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严格执行科技查新、开题报告、阶段报告和预答辩制度。
(一)选题原则
博士生在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开展调查及预研究等进行论文选题。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选题应对本学科发展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从中医药文化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能够对本专业的科研工作做出较大的实际贡献;
2.在本学科领域可做出创新性成果;
3.选题应在本学科领域或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内,充分利用本专业的特色优势;
4.应反映博士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选题在学术上有理论意义,在国民经济、文化建设上有实用价值;
6.拟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完整的学术论文,具有被SCI期刊或CSCD/CSSCI核心期刊接受发表的水平和潜力。
(二)开题报告
在确定选题后,在第三学期内应写出文献综述,并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举行开题报告论证会。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论证会具体要求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三)阶段报告
定期在本学科以学术报告形式做论文工作阶段报告,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听取意见,修订计划,完善科研工作。论文工作原始记录需上交二级培养单位归档。
论文研究工作完成后,在正式撰写论文前,应将研究结果在本学科内作汇报,导师应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完整性、科学性进行评价,提出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等意见,并对论文撰写提出建议,以保证论文质量。
(四)论文要求
在第五学期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必须体现中医文化学特点,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特定学术问题或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展示对领域内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论文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原则。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者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研究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益等问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五)预答辩
在第六学期初递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并提交学位论文。在正式答辩前,应该在本学科进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未通过的不得进入答辩程序。
九、学位申请与授予
(一)申请条件
1.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成绩合格;
2.中期考核合格,科研与教学培训达到要求;
3.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论文,具体要求详见入学当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博、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4.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位授予
符合申请条件者可申请医学博士学位,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经公示三个月无异议者颁发学位证书
附:学年度任务配置建议方案
序 号 |
时 间 |
内 容 |
1 |
入学后一个月内 |
制定培养计划 |
2 |
第一学年 |
完成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位必修课、学位专业课的学习,阅读报告每学期1篇并做汇报 |
3 |
第三学期 |
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设计、查阅文献和完成1篇文献综述,举行开题报告并进入课题研究 |
4 |
第四学期 |
中期考核,并对论文进展工作进行阶段汇报 |
5 |
第五学期 |
完成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论文中期汇报 |
6 |
第六学期三月份 |
提交论文 |
7 |
第六学期五月份 |
毕业预答辩、答辩 |
课程设置表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试方式 |
公共必修课 (10学分)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32 |
1 |
考试 |
英文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
4 |
64 |
1 |
考试 |
国际交流英语 |
2 |
32 |
1 |
考试 |
日语或英语(二外) |
2 |
32 |
1 |
考试 |
公共选修课程 (2学分) |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
2 |
32 |
1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2 |
32 |
1 |
考查 |
学位必修课 (2学分) |
中医文化学概论 |
2 |
32 |
2 |
考查 |
学位专业课 |
专业方向课(选修8学分) |
湖湘中医文化 |
2 |
32 |
2 |
考查 |
中医文化传播学 |
2 |
32 |
3 |
考查 |
中医跨文化传播 |
2 |
32 |
3 |
考查 |
中医文化人类学 |
2 |
32 |
2 |
考查 |
文献阅读与综述(4学分) |
文献阅读 |
2 |
|
2 |
|
文献综述 |
2 |
|
3 |
|
社会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4学分) |
学术交流活动 |
2 |
|
|
|
|
|
|
|
|
|
|
|
|